澳门特区政府经济财政司司长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(下称“深合区”)管理委员会秘书长李伟农在致辞中表示,深合区自成立以来,就承载着推动澳琴协同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。依托澳琴独特的政策优势、地缘优势、制度优势,高成长性科技企业、资源丰富的产业投资机构与澳门高校深度互动配资公司配资网站,与澳门高校在合作碰撞出新的合作火花,为澳门高校青年在“四新”产业里提供更多的产业实习机会与未来发展空间。
中华职业教育社党组书记、总干事王晓光在致辞中提出,改革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,希望两岸职业教育界秉承改革创新精神,加强互学互鉴,共促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;积极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,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,推动两岸经济高质量发展;以职业教育为桥梁,搭建更多交流合作平台,增进同胞之间的理解与认同,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,共同追求两岸融合发展、和平发展的美好未来。
上两篇浅略论证了格律近体与古韵新体同生共荣的基础,以及两种诗体如出一辙的历史根基,阅读量节节攀升。 本论拟从格律近体面临的窘境入手,剖析问题症结所在,然后论述古韵新体创作优势,以求证以彼之长补己之短,是中国古典诗创作求发展的理想选择,从而揭示倡导古韵新体的主旨:“坚守格律近体,旨在品位; 倡导古韵新体,意为众和。”两者互为补充、互为给力,坚守与倡导并举,守正与创新并存,是新时代古典诗发展的必然趋势。
格律近体诗虽崇为国粹,但是,由于产生于汉语古代文学的早期, 在走向成熟和完美过程中,形成了严苛的格律桎梏,窒息了作者的表现力,逐渐丧失了现实性和生命力。在漫长的历史创作过程中,形成了以平仄为主导的声律要求,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必然选择。但是, 由于人们过度渲染平仄效果和无限追求美化,脱离了诵读流畅的基本要求,既要求句内平仄相间及上下句平仄相对,还要求上联与下联平仄 “相粘”,真可谓“滴水不漏”。为达到要求,多少诗人熬白了头、伤透了脑,其中有不少经典作品传世,但绝大多数意境美妙、景象奇特的诗稿,因不合平仄而被扔进了废纸篓,剩下的“鸡肋”去迎合格律了。
笔者深有感触,格律近体规矩繁多门槛高筑,让人不知所措,而声律过度严格是最大的拦路虎。随着社会飞速发展,反映现代经济结构、 新科技成果及营运方式的词汇层出不穷。若再用苛刻的平仄来束缚,是无法完整地表述和颂扬当今社会丰富多彩的创作意境。如“一带一路”平仄音相间,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仅第六字为平声,其余均为仄声,就难以适应格律诗的平仄要求。再有,少数民族的人名、地名和现代科技用语,都不能随意减字,削足适履去合平仄,会闹出词不达意、啼笑皆非 的话柄。
更有,时下社会生活理念崇尚轻松闲适、自由奔放,欲入门的诗歌爱好者,见近体诗规则如此森严,结构属性如此烦琐,遣词造句如此艰 难,必然望而生畏而裹足不前。信奉简洁爽快的年轻人,更是顾虑重重,对传统旧体诗兴趣阙如,使整个社会氛围难以接受被誉为“瑰宝”的律诗。
我曾遇到一个学文科的大学生,他深有感触地说,新诗更能发挥作者情感,满足现代人爽快、坦荡的抒情需要,而旧体诗却无法做到,想要表达的诗句,不是这里不合平仄,就是那里出律犯病,改来改去,原汁原味都没了。细想下,年轻人说的似乎合情合理。
近体诗在新时代如何继承发展,确实存在不可回避的挑战,革新或放宽格律约束的呼声此起彼伏。说放宽容易,而怎样放宽却很难办,尺 度小了无济于事,尺度大了,不仅伤其姿容,甚至伤及内体。可以肯定地说,这种放宽格律约束的改良措施,其结果会适得其反,丧失近体诗“瑰宝”的本性。笔者经过多年探究和考量,认为只有另辟蹊径,才是解决难题的唯一办法。
倡导“古韵新体”是解决格律近体面临困境的最好选择。一是渊源 于近体,除用韵及句内不拘平仄外,其他均与近体诗要求一致,而句内不拘平仄创作优势,正是破解格律束缚作者的关键所在;二是“古韵新体”主张两者同生共荣,一方面将近体奉为精品而坚守,一方面推广古韵新体以壮大创作队伍,互为给力,互为发展。
古韵新体的创作优势,可从以下几方面去探讨衡量:一是诗体用韵跟上汉语进展步伐,确定中华新韵和通韵为本诗体韵书;二是句内不拘 平仄,打破束缚创作的桎梏,让作者获得广阔的创作空间;三是提倡白话入诗,传承民歌风格,雅俗兼备,回归自然;四是破除烦琐而无大碍的诗规犯忌(病)杂说,放下包袱轻装上阵。
从创作实践可体会到,严苛的平仄是写格律诗最大拦路虎,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:一是人名、地名、专有名词(包括典型俗语),二是七律 要求的对仗,三是充分完整的意境表达。古韵新体因句内不拘平仄,这三只拦路虎可轻而易举排除。
两种诗体创作比较,古韵新体创作优势明显,想象自由,炼字空间大,诗句大都信手可拈,不像格律诗逐字逐句反复琢磨,既要检验是否合声律,又要提防重字、重韵、复韵、挤韵、同声韵等,有时甚至被一 个字憋死。一首合格近体诗的创作耗时,至少是古韵新体的三四倍,甚至更多,为此,以近体诗特性为衣钵,不拘泥于平仄的“古韵新体”(或 称非律新体)创作手法应运而生。
中国诗歌史是一部在不断革新中发展的历史,从诗体形式到诗歌内容,从声韵要求到诗文修饰等,都经历了继承与创新的艰难历程,才有了永载史册的辉煌成就。今天,我们说古典诗在新形势下再发展,不免会涉及“革新”一词,旧体诗在经历千余年的进化完善后,具有尽善尽美的品性,是无可挑剔、完全成熟的诗体,真要说革新还无从谈起。但是,从新时代发展眼光来看,它的完美与严格的诗规又密不可分的,是阻碍更多人参与的障碍,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再造辉煌的瓶颈。
倡导古韵新体创作新手法,是解决格律近体目前面临困境的理想办 法。古韵新体主张两条腿走路,格律诗的“原貌”视为精品保留,不作任何改变,钟爱此体的作者,依然按原来的规矩和节拍赋诗吟唱,而其他作者可按宽松的古韵新体来抒情咏怀。一脉相承的两种诗体为着同一个目标,在同一条路上的两条车道上互不干扰地共同前进。
两种诗体在互不排斥、互不贬低的基础上,应积极鼓励写古韵新体的作者,只要有兴趣仍可进行格律诗的创作,甚至可将格律诗视为创作 的更高目标来学习,以提升自己古典诗创作综合水平。同时也希望格律近体诗的作者,只要愿意也可从事新诗体的写作,以体验其优越性所在,至少可将因平仄限制而无法写就的诗句,在古韵体诗里展现出来。在“井冈青峰”文友群里,就有不少文友是这样,既满腔热情参与古韵新体创作,以摆脱学格律诗的困境,又孜孜不倦地进行格律诗学习,在实际中互为借鉴,相得益彰。
古韵新体明确的主旨“坚守格律近体,旨在品位;倡导古韵新体,意为众和”,是站在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度认识和确定的,是完全能实现两种诗体并举并获得双赢。提出古韵新体与格律近体同并举、共双赢的主旨,在诗界营造和谐共存的环境是重要保证,没有和睦相处的氛围,就没有共同前进的基础 和动力。试想,整天在指手画脚斗嘴皮子,能提高创作水平吗?能实现 发展繁荣的目标吗?回答是肯定的,不能!
我们在诗坛应该形成这样一种和谐局面,坚守格律近体,是为了中华传统文化“瑰宝”更加光彩夺目;倡导古韵新体,是为了能有更多人 加入古典诗创作队伍,为诗歌发展繁荣添砖加瓦,为“瑰宝”增光添彩。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近体诗,我们应该守护好,使其发扬光大。一个旨在提高品位,一个意在普及参与,互为补充,互为给力,何乐不为!
“井冈青峰”公众号的文友群,自推广古韵新体写作以来配资公司配资网站,由原来的 三五人迅速发展起来,现有95%的作者能从事该诗体写作。因出版《循史论诗——古韵新体创作初探》一书,面向群里征稿,百首古韵新体诗很快收齐且质量尚好。在群里不论是刚入门的新秀,还是久经沙场的老将,不管是写新诗体的骚人,还是吟格律近体的墨客,大家相处和谐,彼此真诚交流,相互诚恳学习,形成了可喜的同生共荣的良好局面。。
格律近体诗古韵诗体新体发布于:江西省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免息平台配资开户_股票配资无息_期货配资股票观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