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,请点击右上方的“关注”。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网上配资可信吗,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。
“护首探花亦可哀,平生功绩忍重埋。匆匆说法谈经后,我到人间只此回。”
1943年,61岁的吕碧城留下这首绝命诗,在香港九龙与世长辞。
回顾她的生平,年少时名声大噪,是
中国历史上首位女编辑
;中年时叱咤商场,一度跻身
民国富豪榜前三名
;
晚年献身
动物保护及慈善事业
,皈依宗教追求灵台清静;死去后
肉身化为粉尘,与面粉和为鱼食葬身海水,不留半颗尘心。
就是这样一个奇女子,在十二岁因家庭巨变,被从小定了娃娃亲的汪家退婚以后,终身未嫁,成为了为女性发声第一梯队的人,与烈士秋瑾并称“女子双侠”。
漫长岁月中,她究竟为何不愿意婚嫁?
又是怎样的机遇,让她在女性不被重视的民国初期,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文学艺术家?
人生的转折,要从1903年春天,吕碧城准备前往天津进学开始说起。
名声大噪
1903年,是吕碧城自父亲吕凤岐病故后,跟随母亲和三个姐妹,寄宿在塘沽舅舅家的第七年。
舅舅担任盐运使,家中颇为殷实,
更何况,吕碧城的大姐与舅舅的儿子日久生情,两人很快结了婚,对吕氏姐妹自是更为上心。
但吕碧城自幼敏感,心思细腻
。
在塘沽的这七年,吕碧城听从舅舅的意思,
一直在私塾中接触旧式教育。
早年母亲对她良好的闺中教导,让吕碧城的思想很是开阔。所以,舅舅的封建顽固成为了她迫切想要离家的原因之一。
此时正是文坛思想大变革时期,封建八股文书和西方先进哲思发生碰撞。
吕碧城在戊戌变法、庚子事变等国家变革中度过了她的少女时期,深感救国之紧迫,
对于大城市的新式学堂十分向往。
1903年的春天,舅舅官署中有个秘书,叫方小洲。
他的夫人方太太要去天津住一段时间。吕碧城觉得,这是一个离开的好机会。
但事情并不像她想得那么简单。
舅舅对于吕碧城自小的标新立异早就心生不满,抱着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的思想,这些年对她的个性也是不断打压。
所以,她想要去天津的事情被知道后,意料之中的遭到了舅舅激烈的反对,并将她看管起来。
深夜躺在床上,吕碧城回想着这些年委曲求全的种种,心中越发愤慨。
她下定决心:一定要逃离这个地方。
她的想法得到了母亲的支持
。出身于京城世家,母亲严氏受到祖辈言传身教的教导,一度成为吕碧城的启蒙老师。
在母亲的帮助下,吕碧城成功地来到车站,独自登上前往天津的列车,开始了她的自由人生。
然而快乐总是短暂的。在车上,吕碧城回过神来才发现,自己什么也没有带。
没有衣服,没有钱财,也没有食物。逃票上车的吕碧城眼见买车票的钱都没有,坐在位子上发愁。
邻座的女子看着这个姣好文静的小姑娘皱着眉头很久了,便上来搭话。
这个女子是天津“佛照楼”旅馆的老板娘,曾经接待过孙中山先生,也是吕碧城遇到的第一个贵人。
得知吕碧城的窘境,老板娘感念她年纪尚小,言谈举止却很有教养,
便替她买了车票,还邀请她借住在自己家中。
食宿虽然解决了,但没钱总是不行的。吕碧城便向她打听方秘书的夫人住在什么地方
,想要向方夫人寻求帮助。
这一问,真的找到了一条门路。
听闻方夫人住在《大公报》报馆中,吕碧城给她写了一封问候信。
信中还详细描述了自己从舅舅家逃离到天津,路上的一些趣事心得,字体娟秀,文笔生动。
方夫人拿到信后被其描述吸引,时常要拿出来翻看一遍,爱不释手。
她在《大公报》工作,每日所见文章不知凡几,
却还是对吕碧城的文笔所感,可见其文采斐然。
如命中注定一般,这封信在1904年,被《大公报》的总理英敛之看见了。
两年前,英敛之创办《大公报》,宗旨便是
“
开风气,牖民智,挹彼欧西学术,启我同胞聪明”
。得知这篇意趣灵动的书信出自一个姑娘之手,英敛之大为称赞。
他对吕碧城的女性身份毫不看轻,为其文笔所感,亲自前往佛照楼旅馆,约她4月20日晚到大公报馆,与他们夫妇二人畅言文坛。
晚宴之上,吕碧城豪气迸发,当场作《满江红·感怀》,赢得阵阵喝彩。
英敛之近年来一直在提倡开办女学、破除迷信。
在他看来,吕碧城可称得上女学先锋。
在她写下诗词的当晚,英敛之便邀请她前往大公报馆,
与方夫人同住,做《大公报》的见习编辑,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胆的决定。
不仅如此,他还将吕碧城作的诗发在《大公报》的“杂俎”专栏上,掀起一片哗然。
晦暗神州,欣曙光一线遥射。问何人女权高唱,若安达克?雪浪千寻悲业海,风潮廿纪看东亚。听青闺挥涕发狂言,君休讶!
幽与闲,如长夜;羁与绊,无休歇,叩帝阍不见,愤怀难泻,遍地离魂招未得,一腔热血无从洒,叹蛙居井底愿频违,情空惹。
这首诗一度被称为“中国妇女解放宣言”,如此有才,又是一个貌美女子,
吕碧城一时间声名鹊起。
事实证明,英敛之并没有看走眼。
吕碧城的加入让《大公报》有了空前的热度,“杂俎”专栏甚至一度成为吕碧城和各大名家文人的交流渠道。
而吕碧城也多次发表如
《兴女学议》、《论提倡女学之宗旨》
等解放女权、宣传女子教育的文章,为其日后成为北洋女子公学的校长埋下伏笔。
因其异于其他女性的开阔视野和胸襟,她在文坛上的地位越来越高。
越来越多的人推崇她,爱慕她。
英敛之不可免俗的也在其中
。他比吕碧城年长十六岁,家中已经有年轻时有知遇之恩的青梅竹马做了妻子,自然是发乎情止于礼,
成了吕碧城最好的知己。
此时的吕碧城已经能够凭借着自己的文采经济独立了。
但对于她来说,这只是她在天津生存下去的一种方式。
她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来天津的初衷:进入学堂,接受先进的教育,开拓视野,报效国家。
于是,在英敛之帮她多处询问入学名额未果后,吕碧城走上了筹办女子学堂的道路。
女子学堂校长
1904年11月7日,北洋女子公学正式开学。
作为中国第一个公立女子学校,它的创办与吕碧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虽然英敛之在吕碧城入校求学的道路上不断替她问询,
但最终也没有一家新式学校愿意接受一个女子。
怎么办呢?不如自己办一个吧!
恰逢当局有意创办一所女子学堂,听闻此事的吕碧城便
请英敛之联系负责此事的傅增湘
,想要参与协助。
在此之前,吕碧城在文坛上已经有所名气,文坛之人对她总是青眼以待。
经过严复、傅增湘等文坛大家的推荐,吕碧城顺利的加入了创办女学的团队。
经过之前的种种入学困境,此刻的吕碧城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想要一个读书的机会,
她希望所有像她一样的女子,都能不再面临这种境遇。
为了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目的,当然是将学校的大权揽在手里最为妥当。
于是,在一系列的筹备工作之后,吕碧城提出了自己的要求。
“如不认予为开办人及总教习,只有决裂不办。”
当时,总教习,也就是校长的人选还没有确定。原本监督的职位,是留给吕碧城失去官职的舅舅的,也被对方请辞了。
此时的英敛之因为家中弟弟要结婚,带着老婆孩子去了上海。
于是,在议事会的裁定中,答应了吕碧城的请求,由她担任总教习,而傅增湘成为了监督。
(总教习相当于校长,监督则像负责人,两者相互制约)
后人都知道吕碧城在学堂的教习中,宣扬过很多先进的思想和制度。但在开始起步的时候,这条路可谓是充满阻碍。
吕碧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,就是学校内部管理理念不合适。
监督一职虽然名义上是傅增湘在任,但实际上,却是他的夫人凌女士代为执行。
开学没多久,两人就因为各种制度琐碎,产生了分歧。争论逐渐到了白热化的程度,在凌女士一纸辞职信,将事情摆上台面之后,
吕碧城被孤立了
。
此时众人反应吕碧城的行为言辞大多比较决断,旁人难以控制,于是多不愿与她共事。
此事之后,傅增湘辞职了,英敛之也发布声明此后不再干涉学堂之事,
北洋女子公馆彻底成为了吕碧城的一言堂。
现在来看,吕碧城当真是独断吗?不完全见得。
吕碧城是国内较早重视身体素质培养的教育者,她提出的
“德、智、体”全面发展的方针在后世也被沿袭,发展到现在,已经成为了“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”的更全面要求。
另一方面,她提出女子教育的宗旨应当是利用女性的特殊优势,开发出女性的力量。
“对于国不失为完全之国民”,“对于家不失为完全之个人”。
在她看来,女性的身份不应该仅是世俗中要求的贤妻良母。
后来,在她的教育方式下,北洋女子公学陆续培养出
邓颖超、刘清扬、许广平等著名女性,更是推动了女子教育逐渐被世人认可,改善了女性上学的社会环境。
1907年,吕碧城的至交好友秋瑾因革命事业慷慨就义。两人在女权推进的道路上一直是相互依赖,
秋瑾的死亡给她造成了巨大的打击。
吕碧城的人生也由此出现了重大转折。
因为和秋瑾的往来书信被搜查出来,她一度被官方通缉,每日躲在家中惶惶度日。她的老师严复曾形容:
“自秋瑾被害后,亦为惊弓之鸟矣。”
为了躲避风头,学堂是去不了了。
就在这时,袁克文的出现搭救了她。
因筹办女学的事情,吕碧城曾与袁克文有过几面之缘。
但对于袁克文来说,吕碧城的美貌才气让他敬仰多时。
袁克文出身高官之家,以自己做担保,为吕碧城铺了一条求生之路。
吕碧城感念其救命之恩,便与袁家多了来往。
安达维尔17日晚间披露业绩预告,预计2024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50万元至1750万元,上年同期亏损352.72万元,同比扭亏为盈。
此时的她已经三十多岁,心态早已不复年轻时的肆意大胆,自此之后便收敛了许多脾性。
但她和英敛之的矛盾却并没有因此缓和,反而越发激化。
1908年,英敛之在《大公报》上公开刊载了一篇文章,劝诫女教习不应当穿着招摇,两人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。
吕碧城选择与英敛之彻底决裂,此后她也再也没有去过报馆,这段知遇之情最终烟消云散了。
很快,辛亥革命后,北洋女学被强制停办。
在袁克文的帮助下,吕碧城成了他父亲--袁世凯的机要秘书,也是少数的女性秘书,开始了自己在政治风波中的最后一程。
决战商场
1915年,辛亥革命失败后,
吕碧城毅然辞去了总统府秘书的职位。
她的工作其实完成的很出色,但让她避之不及的,是政坛的黑暗和勾心斗角。
在她看来,当局并没有真心认同她的才能,给了她一个位高但清闲的职位将她放着,
只不过是用她女性的身份,为自己的政治站台。
就像一个锦上添花的花瓶。
自幼父亲因病身亡,随后母亲和吕家四姐妹在亲戚贪图家财的绑架勒索中艰难求生。
当初那个用一纸书信求救生父好友,救母亲和姐妹于水火,成功逃离吕氏家族的吕碧城,可不是被人看轻的花瓶。
离开政坛后,她前往了上海,希望动用自己在官场多年的人脉,在商场上有所建树。
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。
此时的上海多充斥着洋人,是一个遍地黄金,纸醉金迷的城市。
吕碧城在全国声名远扬,凭借着袁克文、费树蔚等人的关系人脉,很快和上海青帮搭上了关系,在交易中吃得很开。
吕碧城很快就有了丰盈的身家,甚至一度成为民国前三的富豪,生活的十分奢靡。
“余习奢华,挥金甚巨,皆所自储,盖略谙陶朱之学也。”
拥有了巨大的财富,有些人可能会想着要后继有人,成家美满。
费树蔚也是这么想的。但不是为自己,而是为袁公子。
袁克文帮助吕碧城甚多,虽比她年幼七岁,但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。
作为袁克文的好友,费树蔚能够感受到,吕碧城对他而言,有一种特殊的羁绊。
据传闻,他曾为两人牵线,虽无史料记载不知真假,但就外人看来,
袁对吕的特殊之情已经显而易见了
。
听到传闻,吕碧城却笑谈:
“袁是个公子哥,只能在欢场上逢场作戏,动不得心。”
从之前的处事境遇可知,吕碧城是个与众不同的人。童年时的家中惨遇总是让她难以放下心防,对于爱情并不看重。
相反,她所拥有的巨额财富给她插上了一双翅膀,不受任何世俗拘束。
1918年,她捐赠了十万元给红十字后,便以上海《时报》的特约记者身份,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游学,顺便环游全球。
美国读书期间,她住在当时号称
“世界第一”
的旅社。每日房租的高昂,即便是美国富豪,也最多不过连住七日,而她一住就是六个月。
一时间,中国女富豪的消息轰动整个纽约,所有上层名流争相前来,邀请她前去赴宴。而吕碧城每逢宴会,总会换一件华服,从不重复,此中奢华由此可见。
1923年,吕碧城学成回国,独自一人居住在上海的别墅中。
人们不仅感叹,这样一位传奇女子,是什么样的人,才够资格吸引她的注意。
在常年的孤独中,吕碧城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寻找一段感情。
但在她看来,能合得上眼的寥寥无几。
她本人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,所以要求一个在文坛上颇有地位,两人能够灵魂共鸣的伴侣。
不看出身,不看资产,只看文学成就。
可惜,她欣赏的人,
不是已经结了婚,就是年龄不合适。
在她这个身家地位上,也实在不用勉强自己,于是最终也就随缘看淡了。
一天天,一年年,这一看淡,吕碧城在宗教寄托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。
当初,英敛之天主教徒的身份,是吕碧城接触宗教的契机,但两人对于世界本质上存在理念的重大分歧。
旅居海外的这段时间,吕碧城一直在慈善事业和动物保护上尽心尽力。
在早年,她便对哲学等世界本源问题产生兴趣
。深受童年及少年寄人篱下等坎坷的人生境遇所扰,她希望能够在寄托外物中寻求片刻安宁。
而对于动物保护的深入,让她对万事万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。她坚信,生命是有本源的,
这个想法最终促使她在瑞士日内瓦出家,并与1930年正式成为在家居士,带发修行。
然而,现实并不像她期盼的那样简单。
1931年,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,在战乱中,吕碧城渡过了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,辗转回到香港后于1943年在九龙去世,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。
最终按照她的要求,她的遗产(20万港币)被捐给香港东莲觉苑,骨灰被掺着面粉做成丸子,一起抛入大海之中。
思及吕碧城的一生,幼年时的创伤对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但她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坚韧的性格,从阴影中走出来,最终成为无数女性追求自由独立的榜样,开创了女性言论自由的先河。
世俗并不能成为评价她的标准,她已经在自己的时代背景中,脱颖而出。
面对挫折和困难,我们应该像吕碧城一样,不放弃对自身的塑造,拥有一技之长,最终拥有更为开阔的视野。
这时回头再看,一切不过是成就自身的磨练,然后从中获得力量,继续前行。
对于这样一位奇女子网上配资可信吗,各位读者有何看法呢?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想法。
傅增湘吕碧城袁克文大公报秋瑾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免息平台配资开户_股票配资无息_期货配资股票观点